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春秋三傳比義》

clip_image001 作者:傅隸樸 (撰)

春秋是孔子撥亂反正是儒家之經書,也是中國封建制度之憲典,記載了西元722 - 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目前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言微義大,端賴三傳之發明。不幸三傳門分派別,歧義叢生,於是而有求定於一之述作。最初原文僅一萬八千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一萬六千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自漢末馬融之三傳異同說,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分別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經。「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之言,道出了孔子編《春秋》的背景以及孔子的史筆。公羊傳則特別彰顯《春秋》的筆削大義,所以可以說是充分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文化精神、道德觀念的文獻。我們更可從中見到孔子如何將上述的理念落實於歷史現實中而作的具體評斷。

到清末廖平之三傳折衷,鴻編絡繹,但都深入而未能淺出,難免有時代的隔閡。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暢銷/主題書展區

索書號

621.7 2344/C0196769~C0196770
  我要預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