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2013‧10月主題書展選介

本月為暢銷書展

展示地點為:

北醫總館-二樓內部電梯兩側書架區(36冊)
萬芳分館-五樓圖書室(30冊)
雙和分館-一樓圖書室(30冊)

1《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2《東歐諸國史》

3《印度史》

4《美國史》

5《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上冊)》

6《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下冊)》

7《荷蘭史》

8《近代法國思想文化史 :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

9《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 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

10《臺灣文化志》

※ 展示期間:10/1-10/31。展示期間不外借,也不可預約。
完整10月主題書展書單(共96冊)。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image

作者:李邁先著

 

 

 

 

 

 

 

 

中國、日本與韓國三個鄰近的國家在地理與歷史上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相互之間亦有著悠久的友好交流傳統。但是,由於發生了多次侵略與戰爭,以致19至20世紀的東亞歷史充滿了創傷。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通過了日本文部省的審定,書中用「造成一些死傷」將南京大屠殺輕輕帶過,把侵略中國和東南亞說成「解放東亞人民」。這本反映日本右翼觀點、美化和粉飾日本侵略歷史的教科書,遭到了中韓等亞洲鄰國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3月,中日韓三國的民間團體和歷史學家在中國南京國際學術會議上決定,共同編撰可供三國中學生使用的東亞近現代歷史讀本,旨在建立對東亞歷史的共同認識。

於是,抱著這一想法的中國、日本與韓國的學者、教師與市民們就歷史認識問題進行了連續的對話,召開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經過了三年時間,共同編著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這本東亞歷史書。本書記錄了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東亞到二戰後中日韓三國的歷史。全書共六章,包括三國如何面對列強侵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韓國民以至日本人民所受的傷害、三國戰後的處境與建設建設等內容。最後一章專題討論21世紀東亞的和平課題,包括戰爭賠償問題、歷史教科書問題、東亞三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等等。

雖然在編寫過程中,三國之間有一些意見分歧,但是通過對話與討論,最後成功達成了共有的歷史認識。《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三種語文分別在中、日、韓三國同期發行。香港三聯書店取得了中文繁體字本的版權,於香港及台灣地區發行。透過本書,希望下一代能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與友好的東亞新格局。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30.1 5116

 

我要預約

    32

《東歐諸國史》

image

作者:李邁先著

 

 

 

 

 

 

 

 

本書共分五編三十章,分別介紹東歐諸國的早期歷史、十九世紀的東歐、戰間期的新東歐、現代東歐和當代東歐變貌。主要敘述東歐地理背景與民族分布,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巴爾幹國家的近代歷史,與兩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之演變。書中述及東歐諸國自1944年相繼淪入「鐵幕」,由共產政權掌握近半世紀的歷程,以及1989年後各國陸續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尤其引人入勝。全書章節一脈相承,敘述內容條理分明,定能幫助讀者掌握東歐諸國之發展脈絡。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40.73 4032

 

我要預約

   31

《印度史》

image

作者:吳俊才著

 

 

 

 

 

 

 

 

本書為作者累積先後在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講授印度史三十餘年心得的力作。起自印度河流域文化,歷經雅利安人之入侵,文化發展燦爛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伊斯蘭教統治的蒙兀兒王朝,英治印度以迄甘地領導印度獨立建國等,皆有精確扼要的敘述。全書之首冠以〈導論--印度歷史的特徵〉,分析影響印度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篇末則綜述現代印度與鄰邦之間的關係。本書取材嚴謹,論述詳盡,是研究印度史深具參考價值之專著。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37.01 2624

 

我要預約

   30

《美國史》

image

作者:陳靜瑜著

 

 

 

 

 

 

 

 

美國自開國以來,雖然只有二百三十餘年的歷史,但她能夠從殖民地的地位躍升成為世界首要的強國,其中的經歷及發展相當重要,值得大眾了解及重視。

本書首先深入分析敘述美國草創時期,歐洲移民與美州印地安人開始接觸的經過。接著探討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乃至越戰等美國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而呈現美國國際地位的改變及其角色扮演。除政治史外,也剖析了各時期社會、經濟、藝術、文化的發展走向,以呈現美國社會的各個面向。最後並介紹族群融合、青年文化的改變、婦女角色地位的突破等議題,有助於讀者更進一步地認識美國社會豐富的多元文化。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52.1 7551

 

我要預約

  29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 (下冊)》

image

作者:Neil MacGregor著;劉道捷、拾已安譯

 

 

 

 

 

 

 

 

◎已經有超過兩千四百萬人次下載BBC此計畫專頁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nonfiction 精裝本第十四名
◎上市立即打入Amazon.com前五十名,歷史與攝影第二名
◎英國版由企鵝出版,美國版由維京出版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這樣:大人物、大事件和年份。                

這一部由大英博物館及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合力打造的巨著勢必顛覆你的想像,引發你的好奇,因為你能看到一百件人手打造的物件,它們未必是藝術品,卻絕對令人讚歎,見證了我們的祖先從兩百萬年前便不斷地發揮創新,應變的能力不遜於二十一世紀的人類。

用一百件文物,說出人類兩百萬年以來到今天的歷史,的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大英博物館辦到了。一百位博物館館員耗時四年,精心從大英博物館八百萬件館藏挑出一百件館藏,完成這次不可能的任務。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每次旋轉地球儀,用一個物件,帶領讀者重返歷史中的某一個時間點,物品的選擇不限於藝術珍品,而是以詮釋歷史的角度出發,所以難度非常高。這本書創作的初衷是要幫助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找出理解龐大館藏的脈絡,方法是把一個物件放在一個較大的脈絡之中,然後說出一個大眾都能找到連結的故事,「結果這個計畫在編年、主題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本書美國版於2011年10月31日上市,《紐約時報》盛讚,許多其他的博物館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館的這項鉅獻,但恐怕「沒有一個能夠與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廣度相比擬」。而且大英博物館選出的這一百件物品,不包括繪畫,不像其他擁有大量館藏的機構都有大量的繪畫,比方說,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或是法國羅浮宮。

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緣起是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受BBC電台邀請,解說幾個館藏,大受聽眾好評,於是產生了用電台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念頭。

BBC Radio 4是英國僅次於BBC Radio 2收聽率最高的電台,2011年5月創下一千一百萬人收聽新高,在倫敦和英國南部廣受歡迎,咸認是BBC Radio的旗艦電台。主要節目主力為新聞、戲劇、喜劇、科學和歷史。Sony Radio Academy Reward於2003、2004、2008年頒發英國年度電台獎給Radio 4。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11 4414

 

我要預約

  27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上冊)》

image

作者:Neil MacGregor著;劉道捷、拾已安譯

 

 

 

 

 

 

 

 

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合力打造的曠世巨著,
《紐約時報》整版報導: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館能辦到的世界史撰寫計畫……
……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項成果。

這是一本用一百樣物品貫串世界歷史的故事書。大英博物館館長親自撰寫,動員一百位館員、時間長達四年,從大英博物館八百萬件館藏挑出一百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所採訪專家超過四百位(遍及雕塑家、音樂家、畫家、醫學權威、人類學家、漢學家……,大多不是歷史學者)。

◎本書以廣播型式播出時,吸引了英國一千一百萬人口同時收聽
◎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八週
◎美國版上市第一週立刻打進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超過四個月
◎Amazon.com網路書店前五十大暢銷書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這樣:一個國家、一段時間、一些大人物,寫下一個大事件。但是,本書不這樣講故事。麥葛瑞格館長說,因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只有勝利者知道怎麼運用文字時,歷史更可能被有意或無意的扭曲。失敗者的社會遭到征服或摧毀時,經常只剩下他們的器物能夠述說他們的故事。」因此,大英博物館展開這個計畫,用文物讓我們看到歷史。

用文物看見歷史,是一趟啟發你奔放想像力的過程。麥葛瑞格館長特別強調:「在透過文物解說歷史的任何作法中,這種依據想像力解讀,並且把知識化為己有的行為,都是基本作法。有時最終還要靠我們自己的直覺。大英博物館的創辦先賢熟悉這種了解方法,認為把過去的文化還原,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礎。」

這一百件人手打造的物件,有些是稀世珍品,有些是當時人們的常用物件,每一件都經過大英博物館動員考古學、尖端科學和人類學的專業能力,徵詢各領域專家看法,想像、推理、驗證,讓我們「重新看見」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兩百萬年前便不斷地發揮創新與應變的能力,留下歷史。

於是,這一部由大英博物館打造的巨著,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挑動了千萬人的好奇心。因為我們這才知道:

◎兩百萬年前出門旅行,該帶什麼?答案是手斧。帶著它,人類的祖先從非洲走出來,到了亞洲、歐洲,所以,這個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大躍進。

◎一個流浪漢在東非海岸邊撿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樣的碎陶片,使得專家證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個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樣,因為中國、印尼、印度、波斯灣和東非之間,定期貿易的船隻早就頻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遠的地方。

◎一個北美的水獺菸斗,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年前就開始抽菸。這年頭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但當時反而是一種公開場合的宗教性神聖行為。難以想像吧?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大英博物館長帶著我們,每次用一個物件,重返歷史中的某一個時間點,這一百樣物品的選擇不限於藝術珍品,而是以詮釋歷史的角度出發,所以難度非常高。

本書創作的初衷,是要幫助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找出理解龐大館藏的脈絡,因此這個被選中的物件,必須能代表一個較大的脈絡,據此說出一個大眾都感到「喔,這和我有關係」的故事,「結果這個計畫在編年、主題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看得到的世界史》美國版於2011年10月31日上市,《紐約時報》盛讚,世上其他的博物館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館的這項鉅獻,但恐怕「沒有一個能夠與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廣度相比擬」。因為大英博物館是一個百科全書試的收藏,不像其他機構——比方說,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或是法國羅浮宮,大量館藏屬於繪畫。

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緣起於館長麥葛瑞格受BBC電台邀請,上節目解說幾個館藏,不料大受聽眾好評,2011年5月創下高達一千一百萬人收聽新紀錄,於是產生了用電台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偉大計畫,而這本書就是創下歷史紀錄的成果。

本書共分二冊,上冊從作者序到第五十章,下冊從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11 4414

 

我要預約

  27

《荷蘭史》

image

作者:張淑勤著

 

 

 

 

 

 

 

 

荷蘭印象不僅僅是運河、風車、鬱金香等如畫般的景緻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驚濤駭浪與無止盡的海砂與風雨、冷冽的空氣與海埔新生地,無止盡的築堤、修壩與填海,使得荷蘭人擁有了特別的勇氣、毅力、機警與精明世故。更養成荷蘭人彼此溝通時的寬容與多元性。也帶來了黃金時代荷蘭代強大的實力、豐饒與繁榮。

荷蘭雖然是個低漥的蕞爾小國,但她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史的脈絡上,其重要性及意義,遠比荷蘭國土面積大得多。

本書除了針對荷蘭歷史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扼要的概念與解釋,也論及荷蘭獨特的文化、宗教、社會經濟與民族性。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47.21 1134-1

 

我要預約

  25

《近代法國思想文化史 :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

image

作者:吳圳義著

 

 

 

 

 

 

 

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法國在文化方面的表現受義大利影響甚深,法國的藝術工作,往往要向義大利「借將」,但此時法國也有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出現。到了古典主義時期,法國的君主專制主義達到高峰,法國的哲學和政治思想,皆以君權神授和專制主義理論為中心。國王的意志,不但支配著法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法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也無法例外。

啟蒙運動時期,是法國思想界「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時期。「民主」、「自由」、「平等」成為法國思想家在政治、經濟或社會方面的主張。這些思想家的思想,不但影響著法國國內政治,引發大革命,其威力還波及全世界。此一時期,法國的文化成就也很高,法國產生了優異的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啟蒙運動時期,是法國思想文化史上最輝煌,也最有成就的時期。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42.3 2648

 

我要預約

  26

《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 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

image

作者:游勝冠著

 

 

 

 

 

 

 

 

不論是解嚴前的中國民族主義反抗史觀,或解嚴後研究立場「客觀化」的新史觀,都是與強權站在一起、侵奪臺灣主體地位,將臺灣「邊緣化」的殖民化論述;而左翼知識分子由反支配的本土主義立場出發,對新、舊知識分子進行精神殖民化的批判,不僅在殖民時期就起著內部解殖的功用,也是清理後殖民知識分子精神殖民化時可以憑藉倚重的歷史資源。本書通過對這段歷史的研究,突出當中「反支配」與「本土」的價值立場,指出對解嚴後才真正邁入後殖民時期的臺灣社會而言,解精神殖民化才是重建臺灣主體性的關鍵。

日據時代臺灣作家的認同問題,近來成為臺灣文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儘管對個別作家的討論為數不少,但相關研究多止於對被建構者的認同進行個案式的分析與討論;由於對形成這種主體狀態的根本原因鮮少追本溯源,無法對日本殖民主義如何建構臺灣人的主體性進行比較完整的研究,所以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覆。

為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本書第2章對日本殖民主義及其如何建構臺灣人主體的研究探討,先是由日本殖民主義的形成歷史入手,接著探討日本如何接收西方殖民主義的進步意識形態,並用以建構「被殖民者」認同的日本主體。日本殖民主義通過文化二元分類系統,深入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網絡,導致臺灣人除非接受日本文明的同化,否則便無所逃遁,只能被分類為非文明的存在。

奠基於本書第2章的分析,第3章則以殖民主義論述內容為對照系,分析殖民地知識分子的認同位置與殖民主義的親疏關係。實際討論則以1937年為界,將日據時代的文學活動分為兩大階段,這兩個歷史階段最大的不同在於進入戰時體制的第二階段,言論受到更嚴苛的控制,臺灣作家不僅不能公開批評日本殖民統治,還要被迫配合國策發表言論。

而第一階段的漢文作家中,賴和無疑最具代表性。他沒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背景,但素樸的反強權支配立場,卻讓他將殖民地問題直接放在弱肉強食的不義上,發展出本書所稱的「原生本土立場」,讓他的文學創作既能不受「近代意識形態」的宰制,又能充分發散政治上去權、文化上解殖的文化政治效應。因此第4章以賴和的思考及文學創作為焦點,探討他如何將殖民問題重新聚焦在權力支配,由此與殖民主義、啟蒙主義的進步意識形態對話,進行「全方位的去殖」。

而在活躍於 1940年代的臺灣作家當中,張文環是真正能繼承左翼本土主義路線的人,所以本書第5、6兩章以他為主,兼及黃得時、呂赫若、龍瑛宗等人在文化論述及文學上的表現,探討戰爭體制下這批臺灣人作家如何堅守臺灣人立場、如何逼近皇民化論述中的文化差異界線,以「想像與象徵的再定位」挑戰殖民主義二元制所欲鞏固的等級關係,亦即鬆動殖民權力的支配關係。

這批臺灣先人選擇了「更艱難的途徑」——站在「反支配」立場,與較為不幸、被威脅、面臨完全滅絕危險的被統治者站在一起,由異化的文化位置回歸「本土」立場,為「屈從的經驗以及被遺忘的聲音和人們的記憶」發聲,這是我們身為被殖民者無可迴避要走上的解殖民化漫漫長路。本書討論的左翼知識分子、賴和及張文環,已為臺灣人的精神解殖邁出第一步,後續當然還有很多解殖民化的精神工程需要我們持續面對戰前、戰後的殖民主義接力進行。

臺灣的左翼運動及其思想遺產被埋葬在歷史最陰暗的角落,這份寶貴的左翼「後殖民理論」遺產,一直未能作為重要的思想參照系而對當前臺灣社會的解殖民化產生作用。長久以來,掩蓋在這份思想遺產上的各種歷史與文化偏見已非常深厚,本書對左翼反支配本土主義的闡發,只是用「後殖民」這個有限的視角,開挖這份思想遺產一個很小部分的意義。這份思想遺產對當下的臺灣究竟還有什麼啟發意義,則有待後續研究繼續發掘與闡發。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863.09 3873

 

我要預約

  4

《臺灣文化志》

image

作者:伊能嘉矩/原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

 

 

 

 

 

 

 

伊能嘉矩傾注畢生心力,赴各地田野調查,訪問當地耆老、首長,蒐集舊籍中的相關記載補充比對,結合實地調查與文字資料撰寫完成,公認為清代臺灣史的鉅著。此版本經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將錯誤或缺漏處重新校正。

本書特色

伊能嘉矩傾注畢生心力成臺灣史之巨著,此版本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重新校正而成。

 

館藏地

2樓電梯兩側書展區

索書號

733.409 2248

 

我要預約

  1